Text: Yang Qiwei Photo: Giorgio Piola
本周末的西班牙大獎賽,國際汽聯(FIA)將引入更嚴格的試標翼片負載測試,旨在解決車隊通過使用負載下可形變的變革翼片獲得性能優(yōu)勢的問題。
早在本賽季前,秘背FIA宣布針對上賽季部分車隊利用氣動設計降低高速阻力——改變高、片測低速工況下的試標“氣動平衡”問題,將從第9站(西班牙大獎賽)開始對前翼和后翼上表面,變革以及梁式尾翼實施“更高難度的秘背載荷形變測試”。
FIA單座賽車總監(jiān)尼古拉斯·湯姆巴齊斯指出:“當冠軍爭奪進入白熱化時,片測各支車隊都會高度關注對手賽車的試標細節(jié)。經2024賽季下半程分析,變革我們得出結論——需在2025年強化測試標準。秘背”
2025版F1技術規(guī)則第3.15.17條已規(guī)定:當后翼主平面上任一端點承受75公斤的片測垂直載荷時,主翼與襟翼(即氣隙)的試標間距變化不得超過2毫米。
“新規(guī)旨在應對去年秋季起熱議的變革’迷你DRS效應’?!睖钒妄R斯解釋稱該現象指尾翼形變導致翼片間出現類DRS的減阻效應。
盡管該測試于賽季初開始實施,但其局限性很快顯現。為驗證規(guī)則效果,FIA在本賽季揭幕戰(zhàn)——澳大利亞大獎賽自由練習中部署了車載攝像頭監(jiān)控。影像分析顯示需使用更嚴苛標準——最終在中國大獎賽將公差縮至0.75毫米,日本站進一步縮至0.5毫米。
隨著尾翼的“彈性形變”問題得到解決,監(jiān)管焦點現已轉向前翼。但為何新規(guī)直至本周末才實施?
湯姆巴齊斯解釋道:“自(去年)比利時大獎賽起,我們連續(xù)數站為所有賽車前翼安裝了監(jiān)測攝像頭,最終認定需加強測試標準。然而,該結論在賽季末才得出。我們若在本季伊始就實施更嚴苛測試,可能會迫使車隊報廢現有前翼,造成額外開支。因此,我們認為推遲執(zhí)行更為合理?!?/p>
更嚴格的前翼測試標準體現在2025年F1技術規(guī)則第3.15.4和3.15.5條款的修訂中,分別針對前翼主體和襟翼的“彈性”。原規(guī)則規(guī)定:當100公斤載荷對稱施加于車身兩側時,前翼垂直形變不得超過15毫米;單側施壓時不得超過20毫米。而本周末起,這兩項指標將分別收緊至10毫米和15毫米。
對于前翼襟翼彈性,原規(guī)則允許在6公斤垂直載荷下,襟翼的后緣沿受力軸向形變不超過5毫米,新規(guī)將這一數值壓縮至3毫米。數字變化看似微小,但部件的剛度提升顯著。湯姆巴齊斯期望此舉能為“彈性”爭議畫上句號。
“當FIA判定某部件被‘過度利用’時,追加彈性測試完全合理。我們希望這是今年的最后規(guī)則調整?!睘榇_保合規(guī),FIA建立了常態(tài)化檢測機制。
湯姆巴齊斯還解釋道:“我們會在賽季的不同階段要求車隊提交特定部件進行單獨檢測,有時會進行整車測試。這通常會在排位賽后或正賽晨間的封閉停車時段(parc fermé)實施,此時車隊不得修改賽車配置,防止測試專用的剛性翼片與比賽實際部件不一致。必要時,我們還會在賽后追加檢測?!?/p>
隨著2026年全新技術規(guī)則生效,翼片的‘彈性問題’預計將大幅減少。但湯姆巴齊斯強調,在這項以工程創(chuàng)新為驅動的運動中,FIA將持續(xù)關注潛在的“灰色地帶”。
希臘人最后表示:“某些部件因直線行駛模式的特性,彈性傾向本就不明顯,未來可能會適當放寬檢測標準。但FIA的核心理念不變——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并持續(xù)監(jiān)督。事實上,我們正制定明年的載荷標準,將根據實際情況動態(tài)調整以維護競賽公平?!?/p>